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滚动 >  > 正文
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 | ​《拾刻安岳》
来源:中国网  时间:2023-08-11 17:38:25
字号:


(资料图)

安岳石刻起于1400年前的唐朝,后经五代、宋、明清乃至民国而延续至今。这些石刻造像不仅外形精美、各具特色,其背后也连结着当初造像者们的万千心绪以及中华历史的厚重悠远,在宗教、民俗、历史及美学等多角度均具有显著价值。但在历经千年时光后,该地区的石刻造像也大都存在明显的侵蚀甚至损坏,保护程度与方法也各有差异。

本片以时间作为主要线索,按顺序串联起安岳周边的五个造像景点,并选取各景点中的代表性造像进行深入展示与解读:

第一处为卧佛院,主要选取卧佛像与藏经洞。此地的卧佛像体积庞大,全长23米,气势恢宏,细节丰富,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左胁卧涅槃像,这同佛经中记载的右卧有所区别;而在其对面的山崖上,开凿有大量的经文洞,其中刻字总数超40万,字体刚劲,书法造诣高,可见当时当地的佛教文化氛围之浓厚

第二处为千佛寨,当地佛像众多,但同时损毁情况也相对更为明显,本段即主要通过展示该地佛像的整体磨损、侵蚀与受破坏状况,结合当地开展的文物修复工作,展开对于文物保护方式与态度的探讨

第三处为圆觉洞,主要选取华严三圣像与大般若洞窟,该地区造像的最突出特征为除佛像外,主尊旁还有孔子与老子的浮雕,反应出创作时期三教合流的历史文化背景,具有显著的历史研究价值。

第四处为毗卢洞,主要选取水月观音像(紫竹观音)。该尊造像有着“东方维纳斯”的美誉,所雕的菩萨身姿潇洒温柔,衣着配饰精细、上色保留较为完整,令人称奇。在文化属性上,此尊造像反应出创作时期佛教汉化与世俗化的演变趋势,佛教造像中近似于“人”的特征得到凸显。

第五处为圆觉洞,主要选取净瓶观音。该造像全高6.2米,大气宏伟,同时在衣着上同样可见世俗化的特征,如耳坠流苏、缨络装饰等,其持净瓶的手势也与常见的托举不同,而是用手指拎夹在瓶颈处,观感更为“随意”。在美学与文化价值外,该造像的另一特征在于其中的力学设计。头部的耳饰、净瓶与身体的连接处、脚下的并蒂莲花座等,均有其独到之处,从中可见工匠的心血与巧思。

本纪录片即意在通过此类实地拍摄+专家解读的方式,展现出千年石刻的厚重之美,为观众解析其瑰丽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所凝结的心血、思绪或历史原因,促进文化传播与当地文旅发展,并尝试引发观众对于究竟应如何看待文物、如何进行保护的思考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