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摄影报道
在人工智能时代,阅读时用上AI伴读,又能迸发出哪些新的思考?4月23日,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,2023年“书香川大”第十八届四川大学阅读文化节正式启动。在四川大学“师生共读一本书”第一课上,该校哲学、医学、生物学、化学工程相关专业的4位老师,结合AI(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)伴读,测试观察AI与人类的不同优势,进一步探讨运用AI助力阅读、助力学习的新路径。
当日,师生共读的书是尤瓦尔·赫拉利的作品《未来简史——从智人到智神》。首先,老师们从各自专业的角度,给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这本书本身的感受与思考。随后,他们使用了同一款AI伴读软件,分享在阅读全文后,针对性向AI发问,进一步体验了在人工智能协助下读书的体会。
其中,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副教授袁东智结合书中提到的AI辅助医学方面的内容,向AI伴读软件抛出了多个医学问题。这里面就包括两个血钾异常的病例,“一个是糖尿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,因为一些用药产生不适出现了高钾血症。另一个则是患者在做完一个小手术后,当天出现了很严重的低钾血症,最后没抢救过来,不幸去世。我问AI,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。”据袁东智介绍,在AI的回答中,前一个案例的答案完全正确,后一个却彻底错误,“后者之所以错误,是由于我在提问过程中刻意隐瞒了信息。而在真实情况下,不管是在医疗环境还是日常生活,人类面对的信息场景都不是完备的信息场景,我们永远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息隐瞒之中,AI再高级也做不到这一点。”袁东智说。
对此,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也赞同这一观点。在他看来,有了AI伴读,基于AI庞大的数据库和瞬间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,AI确实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更加开阔的阅读视野,但他认为目前的AI技术或许还不够“智能”,所以碰到较为复杂、深度的问题时,AI容易出现信息错乱的状况。“我向它(AI)提过几个问题,它给出的答案都不够理想。它的答案往往是基于数据概率的考量,而不考虑是非,或许内容相关性高,但并不代表信息就真实。”梁中和说。
标签: